English

豆 瓣 书 话

2006-12-07 17:10:00 来源:博览群书 潘小松  我有话说

很久没有去万圣书园了。到了门口未进,发现隔壁的店铺招牌旁有醒目的“豆瓣书屋”字样。很久没有这么痛快地买新书了,可见我们不是懒读书,而是买不起书读。要是目前新书的价格都这样四折一下,或许我的读书体会能多到让读者满意也未可知。因为这里所读的书都是在“豆瓣”廉价买的,故用此标题。近年的读书于我实在

是连豆瓣的味道都难品出,用这样的标题倒怕辱没了豆瓣的“门楣”。在一锅酱里能吃出豆瓣的味道,也算是书没有白读,文章没有枉写了。知堂老人说:“茶饭一年年地吃多了,年纪不能没有长进而思想也就有点儿变化,新的变老,老的变朽,这大约是一定的情形,然而又听说臭腐也会化为神奇。”我是在读知堂为废名写的《莫须有先生传》作的序时,才体会到他的“忧愤的颓放”的。文学作品与作家的气质的关系也是近年为理论家忽略的问题。在我这里,“忧愤的颓放”之类实在属于血气的范畴。这大概是读者仍然耽读知堂的原因之一。文并非“如其人”,知堂是个例证。在为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写序时,知堂又说:“文学不是实录,乃是一个梦:梦并不是醒生活的复写,然而离开了醒生活梦也就没有了材料,无论所做的是反应的或是满愿的梦。”这里你并读不出对反映人生的文学的排斥。对知堂这样的世故老人,读其书需要下品的力气。“议论人家的事情很不容易,但假如这是较为熟识的人。那么,这事更不容易,有如议论自己的事情一样,不知怎样说才得要领。”也是废名的小说《桃园》的一篇跋能够看出知堂对文学批评的态度。这样的评论文字其实就是知人论世,比论谁的谁的创作之类要高明的远。

止庵先生在《苦雨斋识小》(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的序言里说:“我读周作人的著作,始于十五年前,对建立自己的散文美学观念有大用处,此外也关乎思想问题……”我倒同意他的意思:议论周作人,总要把他的作品和翻译读几行才对。在止庵那里,写文章议论人“远不如读书之乐此不疲”。他在《罔两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的序里说这个话时,也没忘记引用周作人:“目下在想取而不想给。”我手里有一本毛边的《相忘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不过不是在“豆瓣”买的,里面涉及周作人的文字很多,可见止庵于此道也不疲呢。

在黄裳的《来燕榭集外文钞》(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版)里读到两则关于周作人的文字,一篇是“读《药堂语录》”,一篇是“关于李卓吾――兼论知堂”。黄裳很早就说:“知堂的文字,在苦郁中每有滑稽的机锋在……”与其议论,不如援引,这是我读黄裳关于知堂文字的印象:“后记中云:‘读一部书了,偶有一部分可喜,便已满足,有时觉得无味,也不甚嫌憎,对于古人何必苛求,但取其供我一时披读耳,古人云只图遮眼,我的意思亦止如此。’”黄裳的论李卓吾实在是“兼论”,他的论知堂才是主论:“周先生曾说过他写文章的态度,以能给自己的儿女们看为理想,努力说诚实话,说是一向不敢违背此意。这一点我觉得极可佩服。”

周氏的谈狐说鬼吃苦茶玩古董都曾遭文士的唾嫌:“这些事都为人捉牢算作没落的证据,大加奚落,其实这正是一幕喜剧……”黄裳以为批评周作人的人有资格高低之分:“关于知堂的为人和作品略无所知……这正是一幕喜剧。”胡风写《周作人论》以为周氏消沉。“这如果不是昧了良心在说的,那么就是不了解,只要看知堂在《苦茶随笔》中有那么些剑拔弩张的文字即可知道他实在并不消沉。宗派的看法,实在是了不得。无论怎样都会给歪曲的。”那么怎样在大节上不被歪曲呢?我不知道几十年前的文章是否代表作者近来的意思,反正关于知堂我们这一代读者仍然糊涂得很,或者这正是幸事也未可知:“这正如古代武士们相互决斗的风格罢,最苦的是和那些毫不了解的人相争,一刀一枪全中在不关痛痒的地方,实是大煞风景的事。”

止庵在《相忘书》里说周作人的翻译是无可替代的。黄裳也盛赞周作人的翻译:“这文章译得实在好”。那是永井荷风的文字,很值得再抄一遍:“我反省自己是什么呢?我非威耳哈伦似的比利时人而是日本人也。生来就和他们的命运及境遇迥异的东洋人也,恋爱的至情不必说了,凡对于异性之性欲的感觉悉视为最大的罪恶,我辈即奉戴此法制者也……使威耳哈伦感奋的那滴着鲜血的肥羊肉与芳醇的蒲桃酒与强壮的妇女之绘画,都于我有什么用呢?呜呼,我爱浮士绘,苦海十年为妾卖身的游女的画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望无告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这样的文字是无需评论的,我也没有虚妄到想评论这样的文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